慈濟大學研究團隊發現調控創傷記憶的基因
【特派記者張金源/花蓮報導】「老鼠看到貓會逃,聽到巨大聲響我們會特別警戒,適度的害怕在動物演化上是好的,可以幫助生存,但若是過度恐懼,就會影響到正常的生活。」因為恐懼記憶的影響很大,慈濟大學醫學科學研究所劉怡均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從發想開始經過七年的長時間研究,在今年二月的國際期刊-分子神經科學前沿 (Frontiers in Molecular Neuroscience)發表了一篇關於創傷記憶調控的研究論文,發現ATF3基因可影響創傷記憶的表達。
在災難或創傷經驗發生後,有些人很快就能恢復,回到生活常軌,繼續往前走,但有些人卻留在創傷裡走不出來,會有很常一段時間顯示退縮、失去動機、恐懼、失眠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s,簡稱PTSD)的症狀,症狀嚴重者,甚至影響其生活及工作,許多患者若不經過治療,可能餘生都走不出這創傷經驗。
劉怡均教授在地震後,到中華國小關懷災民,劉教授表示,當時她看到有些人把自己用棉被包起來,白天也在睡覺,或是縮在角落,這都是遭遇到創傷後的症狀。劉怡均教授進一步表示,親人的陪伴,團體的支持可以減輕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症狀,或者加速恢復,但有少數患者由於先天基因的影響,恐懼記憶一旦形成,不易減緩,故發展成長期的憂鬱症或者表現焦慮疾患(anxiety disorders)徵狀。在花蓮經過大地震後,能夠了解該基因對情緒的影響,甚至未來可以找到調控該基因表現的藥物,深具意義。
劉怡均教授表示,恐懼在生物演化的歷程中,有助於趨吉避凶。適度的恐懼記憶,可避免天敵以及危險,增加生存機率,如果恐懼記憶太深刻,無法適應新的情況,就會導致大腦內恐懼記憶過度累積,成了驚弓之鳥,很容易因為小小的突發情況就緊張,心跳加速,血壓增加,壓力荷爾蒙急速分泌,嚴重者失去情緒控制,影響日常工作與生活。
為了了解為何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患者較一般人恢復慢,劉怡均教授實驗室在七年前開始進行這項研究,發現了一個基因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3(ATF3)可能調控創傷記憶的適度表達。在正常情況下,ATF3可壓抑恐懼記憶的過度表達,一旦ATF3基因的功能喪失,壓抑不了創傷記憶,於是造成了恐懼記憶過度表達,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症狀隨之出現。
記憶的提取需要經過海馬迴,劉怡均實驗室發現ATF3這個基因不但在海馬迴內高度表達,並可調控許多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相關的基因表達。透過與台北醫學大學林恒教授的合作,劉怡均實驗室取得了失去ATF3基因的小鼠進行研究,發現這隻小鼠果然表達較高的恐懼記憶。劉怡均實驗室進而研究其調控的機轉,並以藥物抑制過度表現的恐懼記憶,使其回復正常。如果能調節恐懼記憶的路徑,未來可應用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及焦慮病患的治療。劉怡均強調,這項研究結果仍需進一步研究才能將此類藥物應用於臨床。
這項研究歷經七年,從研究助理開始到研究生接手,近幾年更加入了印度,泰國學生,終於在今年獲得國際學術期刊的肯定。劉怡均教授的研究團隊包括慈濟大學分子生物暨人類遺傳學所的碩士白嘉聖,徐與綸,助理黃纖婷,及慈大印度籍研究生Pranao Sharma,Srivashinavi Loganathan,與泰國籍博士生Sarayut Phasuk,慈濟大學這幾年招收國際研究生的研究成果逐漸展現。
研究論文連結
在災難或創傷經驗發生後,有些人很快就能恢復,回到生活常軌,繼續往前走,但有些人卻留在創傷裡走不出來,會有很常一段時間顯示退縮、失去動機、恐懼、失眠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s,簡稱PTSD)的症狀,症狀嚴重者,甚至影響其生活及工作,許多患者若不經過治療,可能餘生都走不出這創傷經驗。
劉怡均教授在地震後,到中華國小關懷災民,劉教授表示,當時她看到有些人把自己用棉被包起來,白天也在睡覺,或是縮在角落,這都是遭遇到創傷後的症狀。劉怡均教授進一步表示,親人的陪伴,團體的支持可以減輕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症狀,或者加速恢復,但有少數患者由於先天基因的影響,恐懼記憶一旦形成,不易減緩,故發展成長期的憂鬱症或者表現焦慮疾患(anxiety disorders)徵狀。在花蓮經過大地震後,能夠了解該基因對情緒的影響,甚至未來可以找到調控該基因表現的藥物,深具意義。
劉怡均教授表示,恐懼在生物演化的歷程中,有助於趨吉避凶。適度的恐懼記憶,可避免天敵以及危險,增加生存機率,如果恐懼記憶太深刻,無法適應新的情況,就會導致大腦內恐懼記憶過度累積,成了驚弓之鳥,很容易因為小小的突發情況就緊張,心跳加速,血壓增加,壓力荷爾蒙急速分泌,嚴重者失去情緒控制,影響日常工作與生活。
為了了解為何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患者較一般人恢復慢,劉怡均教授實驗室在七年前開始進行這項研究,發現了一個基因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3(ATF3)可能調控創傷記憶的適度表達。在正常情況下,ATF3可壓抑恐懼記憶的過度表達,一旦ATF3基因的功能喪失,壓抑不了創傷記憶,於是造成了恐懼記憶過度表達,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症狀隨之出現。
記憶的提取需要經過海馬迴,劉怡均實驗室發現ATF3這個基因不但在海馬迴內高度表達,並可調控許多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相關的基因表達。透過與台北醫學大學林恒教授的合作,劉怡均實驗室取得了失去ATF3基因的小鼠進行研究,發現這隻小鼠果然表達較高的恐懼記憶。劉怡均實驗室進而研究其調控的機轉,並以藥物抑制過度表現的恐懼記憶,使其回復正常。如果能調節恐懼記憶的路徑,未來可應用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及焦慮病患的治療。劉怡均強調,這項研究結果仍需進一步研究才能將此類藥物應用於臨床。
這項研究歷經七年,從研究助理開始到研究生接手,近幾年更加入了印度,泰國學生,終於在今年獲得國際學術期刊的肯定。劉怡均教授的研究團隊包括慈濟大學分子生物暨人類遺傳學所的碩士白嘉聖,徐與綸,助理黃纖婷,及慈大印度籍研究生Pranao Sharma,Srivashinavi Loganathan,與泰國籍博士生Sarayut Phasuk,慈濟大學這幾年招收國際研究生的研究成果逐漸展現。
研究論文連結
發佈日期: 2018-02-28
新聞分類: #地方 #公益 #花蓮縣
新聞標籤: #慈濟 #劉怡均 #ATF3 #林恒 #白嘉聖 #徐與綸 #黃纖婷 #Pranao Sharma #Srivashinavi Loganathan #Sarayut Phasuk #分子神經科學前沿 #Frontiers in Molecular Neuroscience #創傷記憶調控
指傳媒 Fingermedia,指傳媒 Fingermedia,最深入生活的新聞雲!
網址: http://www.fingermedia.tw
facebook粉絲團: http://www.facebook.com/fingermediatw
Google+專頁: http://google.com/+FingermediaTw2015
電子郵件: service@fingermedia.tw(採訪、收稿)
Twitter: @fingermediatw
LINE@生活圈:@fingermedia
留言
張貼留言